杜甫(712年-770年),字子美,自號少陵野老,原籍河南鞏縣(今河南鞏義),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,被後人尊稱為“詩聖”,其詩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影響。與李白並稱“李杜”,但其詩風與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同,更加關注社會現實,富含憂國憂民的情懷。
杜甫自幼聰穎,才華橫溢,年輕時即立志進入仕途,希望以文章報國。然而,他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第,只能以遊歷和詩歌創作來抒發抱負。他曾漫遊齊魯、吳越等地,結識當時的文人墨客,並深受唐代文化的熏陶,詩才日益成熟。
天寶年間,杜甫入長安謀求官職,但仕途坎坷,屢受排擠。當時唐玄宗沉迷聲色,朝政腐敗,杜甫目睹百姓困苦,開始以詩歌記錄社會現實,表達對人民疾苦的關切,如《兵車行》反映戰爭帶來的災難,《麗人行》諷刺貴族奢靡享樂,這些詩篇奠定了他關懷社會的現實主義風格。
安史之亂爆發後,唐朝政局動盪,杜甫也深受戰亂之苦。他曾被叛軍俘虜,後來逃至唐肅宗所在的鳳翔,獲授左拾遺一職,但因直言進諫得罪權貴,很快被貶。後來,他輾轉流亡,目睹百姓的苦難,創作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,如《春望》表達國破家亡的悲痛,《北征》記錄戰亂的慘狀,這些詩歌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與人民的疾苦。
晚年時期,杜甫輾轉流離,最終來到四川成都,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定居,過了一段較為安穩的生活。他在這裡創作了許多描寫自然與田園風光的詩篇,如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,既抒發個人生活困境,也展現他對天下寒士的關懷。然而,由於戰亂未平,他最終離開成都,開始漫長的漂泊生涯。
杜甫晚年生活極為貧困,他從四川輾轉到長沙、岳陽,最後客死於湖南潭州(今湖南長沙或岳陽一帶)。他去世時,生活凄苦,卻留下了千餘首詩篇,涵蓋政治、戰爭、社會百態以及個人生活感悟,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。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,語言樸實卻深邃,善於運用對仗和象徵手法,讓作品既富有藝術感染力,又充滿思想深度。他的詩歌涵蓋廣泛,從國家興亡、社會動盪到個人離散的愁緒,均有細膩的描寫,因此被稱為“詩史”,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。
與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同,杜甫的詩歌更注重現實,展現了強烈的責任感與悲憫情懷。他一生仕途坎坷,但始終關心百姓疾苦,用詩歌表達對國家與人民的深厚感情。他的作品影響深遠,為後世詩人提供了寶貴的藝術借鑒,並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代表。
杜甫雖然生前潦倒,但他的詩歌在後世廣為流傳,並影響了無數詩人。他被尊為“詩聖”,其詩歌被譽為“詩史”,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,也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。今天,杜甫的詩篇仍然感動著無數人,他的憂國憂民精神和對藝術的追求,成為後人學習與敬仰的榜樣。